『新的開始』

歡迎參觀新加坡【香港之友】國際飲食協會之網頁,更歡迎閣下參與建設及提供意見;本會於2009年重新出發,也歡迎各界加入成為本會會員 (並不限於來自香港)

〔本 會 首 頁〕 〔本 會 會 章〕 〔理 事 成 員〕 入 會 表 格 〔電 郵 聯 繫 〕

德 運 Fortune Impex Pte Ltd --位置地圖

19, Tuas Bay Walk Singapore 637762 ---Tel:+65 6383 6688 / +65 6343 6688

2009年3月29日星期日

魚子醬 滋味多

魚子醬是用從魚身上的魚卵製成的醬,是「西方三大珍味」(另兩者為鵝肝、松露)之一。幾乎所有種類的魚卵都可被做成魚子醬,但最正宗的是鱘魚的魚卵。最上等的魚子醬是產自裏海中的鱘魚BELUGA、ASETRA、SEVRUGA的黑色魚卵做成的。魚子醬可以放入湯中或夾麵包來吃。
因為俄羅斯和伊朗兩國靠近裏海,所以兩國生產的上等魚子醬佔全世界市場的95%,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的阿穆爾河中也生產一種鱘魚的魚子醬。近年中國大陸的黑龍江也有生產魚子醬,與俄羅斯阿穆爾河出產的品種相同,但價格相對便宜,成為市場新寵。
魚子醬的品級越高,裏面的魚脂含量相對遞增,含鹽量則相對遞減。紅色的魚子醬要選擇晶瑩透亮,粒大包滿。
食用魚子醬時,最好用貝殼湯匙。
用「珠圓玉潤」四個字來形容魚子醬(caviar)的外形,可說一點也不為過,並且挑選魚子醬的過程,有如選購珠寶一樣。魚子醬像極了有顏色的珍珠,從黑、灰到橙、紅。如果它們不會變壞的話,想必女孩們都想把它一顆顆串起來,當成項練或鐲子配戴,盡顯風情萬種。
品嘗人間美味的魚子醬,淺酌令人醇醉的香檳酒,個人認為最好吃的魚子醬乃色澤光鮮、完整無損、大小均勻,入口時,味蕾有種輕微的「啵」的破裂感覺。入了肚後,口齒仍餘香。那種風味很純,帶一絲海洋的鹹味。細看之下,黑亮魚卵中,似有顆銀灰眼珠蹦跳出來的響聲。至於那些看來顆粒大小不均、破裂出水的魚子醬顯然不新鮮,或製作不當。若吃起來帶有金屬、霉味或酸味的,則根本是劣貸。
品嘗這道美味,最簡單的作法是魚子醬小餅。先準備帶點鹹味的小圓餅乾,在餅乾上抹少許酸奶油(sour cream),酸奶油上再鋪一點魚子醬即可。魚子醬本身已有鹹味,所以餅乾切記不要太鹹。
個人吃過的最貴也是最好的當屬 petossian 這品牌,後來朋友到莫斯科去也帶回同樣的東西,價錢卻只有我在德國買的十分之一,可見魚子醬的昂貴多半是經過市場價格哄抬的結果。這樣貴的東西理當一顆顆數著吃才值得。但並非人人買不起,尤其近年來從繁殖場培養出來的,據說味道不錯,價錢亦合算。
魚子醬開始問世,是因蘇聯、伊朗裏海的魚產豐盛才興起的。後來,為了免於有朝一日魚都被捕光了,自一九五O年代起,蘇聯每年自動撒下一億尾鱘魚(sturgeon)作為防範措施。
有人形容,鱘魚的樣子是介於蛞蝓和鱷魚之間,其身體最長可達二十八呎,魚齡也高達一百五十年之久。平均一條魚要到十二歲才能開始產卵。近年來,美國人嘗試以溫水來飼養鱘魚,成長速度加倍,估計約六、七年即收卵,此舉可望使魚子醬昂的情形略為改善,未嘗不是饕餮者的一大佳音。
--網上綜合

Read more...

2009年3月27日星期五

對味精的爭議

20世紀初面市的味精,曾經掀起飲食革命,直到今天它在餐飲界還備受爭議。這種白色結晶體到底對食物能起什麼作用?不用味精還能烹出美食嗎?味精到底是什麼東西?
近年來,標榜無味精的食肆越來越多,但也有人依然故我,按自己的習慣照用。到底味精是什麼東西,它可以安全食用嗎?它在烹調上扮演著怎樣的角色,為什麼有人唾棄它,有人繼續用它?
●味精到底是什麼?好幾百年以來,有些中國和日本的婦女一直使用某類海草制成調味品,燒菜時加點進去,食物味道就特別濃鬱。1908年,東京大學教授池田菊苗博士研究發現,原來那些海草裡含有的谷氨酸,能使食物味道變濃。他把這種化學物質抽了出來,形成結晶體。腦筋轉得快的日本商人馬上拿了這個發現去賺錢,隔年味精就“出世”了。今天,全球約有20個國家地區生產味精,總年產量達40萬噸。
早年味精是從蛋白質含量豐富的天然食品如海藻中提取。如今味精是利用玉蜀黍、甘蔗和甜菜的糖分,通過發酵方法提鍊而成。這種自然發酵過程,幾個世紀以來也普遍用來制作啤酒、醋和酸乳酪。
味精的化學名稱為(Monosodium Glutamate),簡稱MSG,含有鈉(sodium)和谷氨酸鹽(glutamic acid)這兩種成分。 鈉是一種天然礦物質,可在食物中找到。它是保持細胞內外的礦物質平衡不可缺少的一種重要物質,而且跟血壓的關系很密切。此外,鈉也負責肌肉收縮和神經信息的傳遞。谷氨酸鹽除存在于肉、魚、奶制品等蛋白質食物,人體也能自行制造谷氨酸鹽。這種物質在人體新陳代謝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實人體是分辨不出食物中的谷氨酸鹽和人體制造的谷氨酸鹽,經消化後,只要是谷氨酸鹽,人體都一視同仁。
●曾引發“中餐館症”上世紀60年代,味精曾引發對人體有害的爭議。1968年美國有不少人在中餐館用餐後出現諸如面部發熱、後頸麻痺、頭痛、口渴等症狀,大家都把矛頭指向味精,西方人聞味精色變,還把這些症候群叫做“中餐館症”。味精真的如此可怕嗎?有人對味精敏感,這是可能的,就好像有人對其他食物敏感一樣。但味精肯定不是引發敏感的原因,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到今天都沒有證據可證明味精會對人體健康造成長期或嚴重的傷害。味精可以安全食用,而味精導致脫發、頭痛等症狀,都是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早在1958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就已把味精定為“普遍安全”,這是任何食品成分在美國所取得的最安全級數,同級的還包括胡椒、糖、醋及發酵粉。因此,味精的使用是安全的。保健促進局建議我們每天攝取不超過2000毫克的鈉。一茶匙的食鹽含有2000毫克的鈉。大家誤以為味精會引起過多的鈉攝取量,其實不然。味精的確含有鈉,但是,一茶匙味精所含的鈉只有食鹽中的1/3 。
味精可以安全食用,又可幫助增加食物的鮮味,使用少許味精,還可減少鹽的使用量,但要煮出好味道的菜餚,最重要的還是要挑選新鮮的食材。
--早報

Read more...

他們對味精之個人看法

陳堇發(沙田小廚主廚)味精適量可提味
越來越多人放棄味精,但沙田小廚的主廚陳堇發卻始終對它不離不棄。
陳堇發說:“味精用得多不好,但如果用得正確,少量的味精,其實是不錯的調味料。”
他說,味精用得太多,會使食物味道變質,效果適得其反,它甚至有礙健康,他就聽說有人因味精敏感而頸項抽筋的。
不過他認為,適量的味精可以達到提味的目的,這就好像吃魚翅,放兩滴醋,魚翅會更好吃一樣,而菜餚完全不放味精,煮出來的菜餚是家庭的味道,不是餐館味道。
任何東西都要有個法有個度,味精的使用也一樣。陳堇發說,味精有很多牌子,應選用品質好的,雜質少的,純正的味精,切忌把味精當作主要的調味料來用。
陳堇發做菜,也用幹貝和雞熬煮的上湯調味,味精是在調味後,才適量的放一點,作用跟放糖和鹽一樣。而湯類、燜的、煲的菜餚一般都不下味精。“比如燜的菜,菜裡可能已有南乳、腐乳、上湯,不用味精已很夠味。”
用味精學問還不只這些。市面上賣的味精基本上有粗針、細針和粉末三種形狀。陳堇發說,粗針狀味精,顆粒大,不易溶解,加入湯中無妨,但不宜炒菜;細針狀味精,顆粒小,較易溶解,適宜炒飯菜;粉狀味精最易溶解,但掌控不當,會凝結成團。他一般用細針狀和粉狀味精,因為質地較好,效果也佳。
陳堇發16歲入行,用味精用了30年,從來沒有食客投訴。他說:“你做的菜有90%的顧客覺得OK,這就可以了。”

譚國輝(和平飯店老板兼主廚)用上湯取代味精
味精這種白色的結晶體,看上去晶瑩剔透吸引人,外表與鹽、糖等調味料分別不大。味精的使用在東方社會包括新加坡、日本、韓國、中國、馬來西亞、泰國等地都很普遍,但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師傅不再使用它,和平飯店的老板兼主廚譚國輝是其中一人。
譚國輝在到新加坡之前,曾在加拿大鑽研烹飪藝術。在加拿大生活了9年,他發現:“加拿大人不習慣用味精調味,從那時開始我就不用味精,直到現在也已好多年了。”譚國輝道出他放棄味精的原因。
譚國輝在富麗華酒店屬下的富麗宮掌廚時,因把盆菜引進新加坡,並加以普及化而名聲大噪。不用味精,身為大廚譚國輝是怎樣留住顧客的心呢?譚國輝自有他的一套,就是一鍋熬上6至8個小時的上湯。這上湯的湯料主要是幹貝、老雞、瘦肉、龍眼幹和胡椒等。譚國輝說:“新加坡不能用雲腿,就得用其他食材替代,所以我在上湯裡加了幹貝和龍眼幹,我還加了胡椒,因為這裡買到的肉類不是冷卻的就是冰凍的,胡椒可以去掉這些肉的膻味。
“這些上湯材料一樣也不能少,比如老雞和瘦肉,只要少了其中一種,你就會覺得這鍋上湯好像少了什麼似的,不對勁。”譚國輝說,足料熬出來的上湯,既有肉的香甜,湯也清,所謂色香味俱全。
譚國輝的和平飯店,天天就靠這鍋湯“吃糊”,不論炒飯、炒菜就用這上湯調味,再以少許無添加味精的雞精粉和糖中和一下,便成一道道美味可口的菜餚了。
用上湯調味,材料加上煤氣費成本肯定增加。譚國輝說:“成本雖然增加了,但你煮出來的菜餚更加美味,更受歡迎,多花一點錢還是值得的。”

司徒國輝(美食家)
堅持用天然食材調味
無所不嘗的美食家司徒國輝發現,西餐很少用味精調味,因為只要選用上等肉類就是天然的味精了。他說,中餐則不同,主要靠調味來使食物美味,許多人就選擇了味精。  味精有提味作用,用味精並沒有錯,錯就錯在人們盲目地依賴味精,有的還選用次等貨,這當然會引起食客不滿,甚至拖累了飲食行業,以致越來越多餐館食肆豎起“沒有味精”的旗幟,要與味精劃清界線,免得被食客嫌棄。
司徒國輝是美食寶典創辦人,也是美食指南“Makansutra”的作者。他認為,味精不是不能用,但要適可而止,而且必須選用上乘品質的,而他本身則堅持不用。
“炒一個河粉,最重要的是鑊氣和配料;煮一個蝦面,最重要的是湯煮得好不好,”司徒國輝說:“只要是真材實料,只要不偷工減料,只要肯下功夫,食物的味道打死跑不掉!”
司徒國輝可說是“真材實料”的崇拜者,他可以不惜成本和時間就為煮出一鍋好蝦面湯。通常他會先用老母雞、肉骨、蝦頭和蝦殼熬湯,他甚至會在湯裡加入大洋蔥頭、江魚仔或魷魚,然後撈起蝦頭和蝦殼,把它炒香,烘幹後,攪成粉末,再放進湯裡。這樣才能煮出一鍋他說的“味道打死跑不掉”的蝦面湯,根本不必加味精了。
不僅如此,司徒國輝還愛在蝦面湯中加入竹蔗、蛤蜊和蘇東。他說,這樣湯就更鮮甜了。
--早報

Read more...

你會使用筷子嗎?

如果有人問你:「你會拿筷子嗎?」你一定認為是個笨問題,因為天天吃飯都要使用筷子,不會拿筷子怎能吃飯、長大呢?可是萬一有人請你教他標準的拿筷子方法,那麼你可能馬上就發愁了,因為你自己的方法本來就不正確,只是熟能生巧,每餐都能胡亂地把飯菜弄近嘴裡而已。

在新加坡,懂得正確用筷子的相信已屬稀有品種了 。
之前曾經教過一位老外用筷子的方法,當時,曾用心琢磨過正確的姿勢,覺得我們心靈手巧的老祖先,真是智慧超強的,發明了筷子,不但使我們的「吃相」優雅,也同時訓練我們手眼的明快與靈巧。
拿筷子的方法
分解動作一:拿一隻筷子,像右圖那樣夾在右手虎口,用拇指和無名指使力(力的方向如箭頭所示)。
分解動作二:也是用一隻筷子,像拿鉛筆寫字一樣,用拇、食、中三指握著,然後把食中二指稍微伸直,同時把拇指移到食指第一關節處,成為右圖的樣子。同時屈伸食、中二指,筷子就能像圖中箭頭所示方向上下掃動。
分解動作三:按照上面說過的要領,同時拿兩隻筷子,就成為右圖的樣子了。注意:(Ⅰ)拇指始終保持伸直狀態,用力按在食指第一關節處;(Ⅱ)使用筷子的時候,拇指以下的四根指頭,儘量保持併攏。夾菜只是食、中二指輕微的屈伸而已。(Ⅲ)上方的一隻筷子,以拇指所按處為支點,做槓桿式的活動。
更多關於筷子

Read more...

2009年3月25日星期三

喝酒易臉紅,易罹患食道癌

(東京訊)喝酒容易臉紅的人可能要特別注意!日本研究發現,東亞民族的人因為體質緣故,有些人喝酒容易臉紅,而喝酒易臉紅者,罹患食道癌的幾率較高。  研究發現,日本人、韓國人與華人約有三分之一缺乏一種酵素,因此使得喝酒易臉紅,也更可能罹患食道癌。  專家表示,有些人因為體內的“乙醛去氫”代謝效率不佳,因此只喝了一點酒,臉部就容易漲紅;研究發現,喝酒容易臉紅的人,罹患食道癌的幾率比一般人高了6至10倍。 --早報

Read more...

保平, 保勝, 不保八?


其實老施有所不知,〈保八〉在中國共產黨來說,何嘗不是保命,保勝啊!

Read more...

2009年3月24日星期二

香港私房菜

香港私房菜是香港獨有的一種香港飲食文化,是指在住宅內小本經營的食店。由於它們並沒有任何經營食店的牌照,故通常均不會有任何宣傳,而是靠口耳相傳。光顧私房菜之前,必須預先訂位,容納人數一般不會多於10人。
私房菜的盛行,亦同時於香港掀起一片烹飪熱潮,飲食雜誌及食譜網站如雨後春筍出現。

---维基百科

Read more...

大陸救市勝美國

Read more...

2009年3月22日星期日

廚師為什麼戴高帽

在飯店、餐館裡,每個廚師都戴有一頂白顏色的高帽。對廚師戴白高帽的由來,還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呢。
據說,200多年以前,法國有位名廚叫安德範.克萊姆。他是十八世紀巴黎一家著名餐館的高級主廚。安德範性格開朗風趣且很幽默,又愛出風頭。一天晚上,他看見餐廳裡有位顧客頭上戴了一頂白色高帽,款式新穎奇特,引起全館人的注目,便刻意效仿,立即定制了一頂高白帽,而且比那位顧客的還高出許多。他戴著這頂白色高帽,十分得意,在廚房裡進進出出,果然引起所有顧客的注意。很多人感到新鮮好奇,紛紛趕來光顧這間餐館。這一效應竟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使餐館的生意越來越興隆。後來,巴黎許多餐館的老板都注意到了這頂白色高帽的吸引力,也紛紛為自己的廚師定制同樣的白高帽。
久而久之,這白色高帽便成了廚師的一種象征和標志,演變到如今,幾乎世界各地的廚師都普遍戴上了這白色的帽 子。白色高帽便成了廚師維護食品衛生的工作帽。

Read more...

2009年3月21日星期六

懷舊新加坡飲食業廣告




1992年5月09日 早報

Read more...

2009年3月20日星期五

菠蘿包

菠蘿包,亦稱波羅包,於上海和北京稱為菠蘿麵包,是一種普遍的甜味麵包。據說是原本稱為「俄羅斯包」。1960年代,因為菠蘿包經烘焙過後表面金黃色、凹凸的脆皮狀似菠蘿因而得名,所以菠蘿包實際上並沒有菠蘿的成分(在新加坡某些本地化香港茶餐廳是有內附菠蘿的)。
菠蘿包沒有餡料。菠蘿包的產生一種說法是因為早年香港人對原來的包子不滿足,認為味道不足,因此在包子上加上砂糖等甜味餡料而成。菠蘿包外層表面的的脆皮,一般由砂糖、雞蛋、麵粉與豬油烘製而成,是菠蘿包的靈魂,為平凡的麵包加上了口感,以熱食為佳。酥皮要做得香脆甜美,而包身則是軟身才好吃。外形亦與日本的蜜瓜包(或稱菠蘿麵包、甜瓜包)及香港的墨西哥包相似。
菠蘿包是香港最普遍的麵包之一,差不多每一間香港的餅店(麵包店)都有售賣菠蘿包,而不少茶餐廳與冰室亦有供應。一般作為早餐或點心食用居多。菠蘿包售價亦相當便宜,一般約港幣$1.5至$5不等,深受香港人歡迎。而除了在香港外,在南中國地區亦甚為普遍。
菠蘿包由於熱量、脂肪與膽固醇含量較高,曾被香港專家定為「十大不良零食」。

--維基百科

Read more...

2009年3月19日星期四

廚師故事

廚師-簡介 舊時代人們稱廚師叫“火夫”、“廚子”、“櫥役”等,是以烹飪為職業,以烹制菜點為主要工作內容的人。現代社會中,多數廚師就職于公開服務的飯館、飯店等場所。廚師一般需要先在烹飪學校學習並通過考試,以保證具備足夠的業務標準和食品安全知識。
廚師這一職業出現很早,大約在奴隸社會,就已經有了專職廚師。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廚師職業也不斷發展,專職廚師隊伍不斷擴大,根據有關資料統計,21世紀初,世界廚師隊伍已發展到數千萬人,中國素以烹飪王國著稱于世,廚師力量和人數首屈一指。據有關資料表明,2008年,中國廚師總數愈千萬。這樣一個龐大的隊伍,在產業工人中佔了一個相當大的比重,在新加坡方面,相信比重也不相上下。

Read more...

香港盆菜

香港盆菜是香港新界的傳統食物,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是一種雜燴菜式。傳統的盆菜用木盆或銻盆盛載。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居入伙、祠堂開光或新年點燈,新界的鄉村均會舉行盆菜宴。

南宋末年,元朝軍隊南下,宋帝昺聯同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南逃避難。當他們路經香港新界錦田一帶的圍村時,得到村民盛情款待。但在倉猝之間,村民找不到足夠的器皿盛載食物,只好使用大木盆將菜餚放在一起,發展成盆菜。從此之後,每逢大時大節,村民都會享用盆菜。

盆菜的用料並沒有特別規定,但一般都會包括蘿蔔、枝竹、魷魚、豬皮、冬菇、雞、鯪魚球和炆豬肉,現時不少盆菜更可能包括花膠、大蝦、髮菜、蠔豉、鱔乾等。當中炆豬肉是整個盆菜的精粹所在,亦是最花工夫製作的。
盆菜的食物會按一定的次序一層疊一層地由上至下排好。上層會放些較名貴和需要先吃的東西,例如雞及大蝦;最下層則放些容易吸收汁液的材料,例如豬皮和蘿蔔。吃盆菜的時候,會由上至下逐層逐層吃下去。

雖然傳統上盆菜以木盆盛載,但現時大部份經已改用金屬盆或者陶瓷盆,方便食用之前加熱消毒;盆菜雖是香港產物,但在新加坡也流行多年了。

--维基百科

Read more...

2009年3月17日星期二

美國的諾可靠嗎?

Read more...

2009年3月16日星期一

大廚曝"廚房黑幕" 鴨肉泡羊尿......

大廚自曝"廚房黑幕" 鴨肉泡羊尿冒充羊肉
水餃、炒菜、烤肉串等是市民的日常美味,許多人下館子還喜歡點個三文魚、羊排等吃上一頓,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青島,所謂的“羊肉串”可能是泡了羊尿的鴨肉,炒川菜用的是“回收油”,水餃肉餡則是下腳料和骨筋肉,點的是活魚做菜卻用的是死魚……3月13日下午,青島市四方工商分局人民路工商所召集轄區內7家飯店的大廚,走上街頭向市民揭開餐飲行業的“廚房黑幕”。
由于是飯店廚師自揭行業內幕,此舉引起了附近市民的熱切關注。下午2時許,來自7家酒店的14名身著大廚服裝的廚師在四方區方中圓商業街一亮相,立刻吸引了上千市民過來圍觀和咨詢。
大廚們抖出的“廚房黑幕”,涉及魯菜、川菜等幾大特色菜係,包括燒烤、海鮮主食餡料等類別。經過現場真假羊肉、魚肚、娃娃菜,優劣肉餡、海蠣,添加色素的藕片、墨魚仔等各種實物的對比,大廚們讓市民對這些深藏不露的“業內絕密”有了直觀的認識,以及初步的鑒別能力。不少市民得知種種內幕後,不禁連連驚嘆。
  點菜點活魚 做菜用死魚
點菜時明明點的是活魚,可是菜上來了,魚吃完了,出去一看,剛才點的魚還在水裏遊來遊去——這種事情相信很多市民都遭遇過。人民路工商所所長張子平表示,“魚死後如果冷藏的話僅能保存一天一夜,如果常溫僅能保存一天,可很多餐館會把死了很久的魚或者冷藏的魚當成活魚做給顧客吃,其實這樣屬于欺騙消費者。”
識別方法:大廚指著面前兩盤做好的鱸魚告訴記者,死魚活魚的辨別“門道”就在魚眼。“因為魚沒有眼瞼,一旦死了眼睛是最先腐爛的,如果是鮮活魚做的菜,做好後眼睛基本完整,而死魚做好後眼睛基本不成形了。”
此外,新鮮的活魚做熟後,改刀處的魚肉外翻得厲害,而且用筷子輕輕一戳,魚肉很容易和魚骨脫離,魚骨上也不會有粘連的魚肉,但如果是死魚做成的菜,魚肉會顯得僵硬,不會有外翻,而且魚肉和魚骨會粘連不易剔除。
  鴨肉泡羊尿冒充羊肉
去年,四方工商分局在一起無照經營查處行動中,查封了一家烤肉店,其羊肉串竟是用鴨肉代替的。鴨肉的市價是8元左右一公斤,而羊肉的市價則每公斤34元,鴨肉冒充羊肉真是“劃算”。可兩種肉味道不像怎麼冒充呢?潔神飯莊的大廚稱,黑心商販為了讓鴨肉的味道像羊肉,會把鴨肉長時間在羊油裏浸泡,更有不法商販直接用羊尿來泡制,就是為了追求能有羊肉的膻味兒。
識別方法:“鴨肉和羊肉的區別,在生肉時能看出來。”潔神飯莊的大廚拿著羊肉串和鴨肉串告訴記者,羊肉和鴨肉的最大區別可從肥油上看出來,“羊肉的肥膘是白色的,鴨肉的肥膘是黃色的,另外,羊肉肉質細膩,而鴨肉的纖維粗糙,市民在購買的時候一定不要光看烤好後的模樣,還要仔細查看生肉。”
  川菜多用“回收油”
水煮魚 、水煮肉片等是比較受歡迎的幾道川菜,也是用油量比較大的菜品。據老川菜菜館的廚師介紹,用回收油、回收辣椒做水煮魚、水煮肉片是北方川菜的一大“頑症”。
識別方法:川菜館的廚師準備了兩盆水煮魚,優質油做出的水煮魚的油水清澈透明,顏色明亮,沒有任何雜質,魚片上也很幹凈。而回收油做出的水煮魚則油水十分渾濁,甚至看不清盆底的魚片,舀起發現油水中有懸浮的雜質,而魚片上也有斑斑點點的雜質。優質的辣椒是紅中略微帶黃頭,可反復回收利用的辣椒則呈黑紅色。 
  劣質肉餡包水餃
水餃的肉餡究竟用的是什麼肉?這是很多市民心裏的疑問。三合園的廚師揭露稱,一些小店鋪的餃子、包子用4元一公斤的下腳肉、骨筋肉等劣質肉做餡料。
識別方法:通過現場對比,劣質肉有明顯的血色,並有絲連,而優質肉餡則沒有血色,顏色剔透。餃子煮熟後,劣質肉餡的水餃也會透出發烏的顏色。
來源:央視網

Read more...

2009年3月12日星期四

茶餐廳

茶餐廳是一種起源於香港的食肆,提供糅合了香港特色的西式餐飲,是香港平民化的飲食場所。隨着香港人口的移動和香港文化的傳播,中國大陸、海外的唐人街亦開始出現茶餐廳。
茶餐廳的前身是冰室。早年香港只有高級餐廳(當時稱為西菜館或餐室)會提供西式食物,而且收費昂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人受西式飲食風俗影響日甚,冰室遂相繼興起,提供廉價的仿西式食物。冰室當時主要提供咖啡、奶茶、紅豆冰等飲品,配以三文治、奶油多士等小食,部分更設有麵包工場,製造新鮮菠蘿包、蛋撻等。後來冰室提供的食品種類逐漸增加,又與西菜館和餐室的模式結合,演變成為今日的茶餐廳,提供傳統中國小炒及歐美食物,後來更發展至晚飯小菜,款式可謂多元化。最早以茶餐廳名義經營的為1946年開辦的中環蘭香閣茶餐廳,1952年開業的蘭芳園則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茶餐廳。
時至今日,茶餐廳在香港飲食文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2007年4月,香港政黨民建聯要求政府申請把茶餐廳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政事務局表示會進一步考察和研究,以確認茶餐廳是否符合入選資格。

在香港,茶餐廳遍佈各區,營業時間不定,通常由早上6時至凌晨1時,旺角等繁忙地區的茶餐廳更可能通宵營業。
茶餐廳是一種地道香港食肆,主要顧客是普羅大眾。其主要特色包括:
食品多樣化:茶餐廳供應了中式及西式的食品,更有不少香港獨有的飲食。這些特色食品,其實往往是顧客隨口而出,在其他好奇的食客跟隨而發展出來,可見香港茶餐廳文化的包容度。一間小小的茶餐廳菜單內往往有數十種食物,選擇繁多,顧客可以隨意搭配,以選擇合適的食品。講求效率:茶餐廳一般都不收小費,顧客光顧後自行到收銀處付費。而且不需要等候,由點菜至結賬都講求速度。每逢午飯時段,地盤工人、貨車司機以至辦公室職員都會同時光顧茶餐廳。不同階層、行業的顧客在茶餐廳內邊吃飯、邊高談闊論、閱讀馬經等,成為茶餐廳的一大特色。
食品價錢相宜:傳統食肆售賣的食品價錢通常比較貴。茶餐廳裏的一頓飯可能只需20多港元,茶餐廳裏的常餐、快餐會包含飲料,或免費提供清水或熱茶。不過由於現時通貨膨脹,有不少地區的茶餐廳在租金及人工的雙重壓力下,食品的價格已跟大集團的快餐店相差無幾。

--維基百科

Read more...

下一隻出現的是紅天鵝

Read more...

2009年3月11日星期三

懷舊新加坡飲食業廣告


1987年9月3日 早報

Read more...

2009年3月10日星期二

懷舊新加坡飲食業廣告



1987年5月27日 早報


Read more...

天鵝都黑色?

Read more...
此網頁由 Chris Chau 創建

  © Blogger templates Psi by Ourblogtemplates.com 2008

Back to TOP